一、含义区别
1、做正确的事情
侧重于目标选择的正确性:这是指在众多可能的行为选项中,挑选符合道德准则、法律规范、长远利益以及核心价值观等要求的事去做,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是选择一个虽然能快速获取暴利但违背环保原则的产业项目(如高污染的小型化工厂),还是选择投身环保新能源领域这种顺应可持续发展大势的行业,前者就是没有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则是做正确之事,它关乎方向的对错,是对事情本质合理性的一种判断。
具有宏观决策性:往往体现在战略层面、人生规划层面或者组织的整体目标设定上,比如一个企业决定是否要开拓新的海外市场,如果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该市场潜力巨大且符合公司长期发展定位,那么开拓这个新市场就是做正确的事情;反之,如果贸然进入一个已经饱和且充满激烈竞争且不符合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市场,就偏离了做正确事情的轨道。
2、正确的做事情
侧重于做事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一旦确定了要做某件具体的事情(这件事本身可能是正确或者错误的),接下来就是采用何种方式、手段去完成它,比如同样是举办一场社区公益活动(假设这件事是正确的,有积极意义),正确的做事情可能体现在精心策划活动流程,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确保活动现场的物资准备充足、秩序井然等,它更多关注的是在执行层面的技巧、步骤和细节把控。
体现为战术层面的操作:像是日常工作中的项目执行过程,从时间管理(如何制定合理的计划按时完成任务)、资源分配(怎样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效果),到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等方面,都是围绕着正确地把事情做好这一要点展开的。
二、两者的关系
1、相辅相成
- “做正确的事情”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在选择了正确的事的基础上,“正确的做事情”才有意义,否则,即使做事的方法再高效合理,也不过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造成负面后果,一个不法分子想要通过诈骗手段谋取钱财(这件事本身就是错误的),即便他精心设计诈骗流程、研究各种话术来提高成功率(看似是正确做事),最终也会受到法律制裁,其行为没有任何正面价值。
- 而“正确的做事情”又能保障“做正确的事情”得以顺利实现,即使确定的方向是对的,但如果实施过程中方法不当、粗枝大叶,也很难达成预期的良好结果,还以前面提到的社区公益活动为例,如果只是随意安排、缺乏细致的筹备工作,很可能活动现场一片混乱,达不到关爱社区居民、传播公益理念的初衷,无法真正做成这件有意义的事。
2、相互影响
- 如果一直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正确的做事方法,那么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个人会逐渐积累良好的经验、声誉和成就感,在后续的生活、工作中更容易做出正确决策并有效执行;企业也是如此,秉持做正确的事的理念,同时优化做事的方式,能够在市场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客户信任,促进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 相反,若经常做错误的事情,即便偶尔采用了看似正确的做事方法取得一点小成果,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根基是错的,往往会引发诸多问题,而且可能会让人养成不良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导致在后续做其他事情时也难以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和做法。
三、实际应用中的考量因素
1、在做决策时
- 要全面分析各种因素来判断是否是做正确的事情,比如要考虑社会影响、经济成本、道德伦理等多方面情况,对于个人来说,思考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否对社会有益、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等;对于企业而言,要考量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客户需求、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是否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以此来确定所做的事在根本上是否正确。
- 也要提前构思大致的做事框架,预估可能会用到的资源和面临的困难,初步设想如何开展行动,也就是考虑正确的做事思路,避免盲目开启一个项目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或者怎么去做。
2、在执行过程中
- 时刻审视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例如在项目推进中遇到技术难题、团队成员变动或者外部环境变化等情况时,不能固执地按照原定计划(即使原计划看起来是正确的做事方案)行事,要及时评估现状,采取新的有效的解决措施来确保事情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 并且要保持对所做事情本质正确性的反思,因为有时候在执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让我们发现最初认定的“正确事情”其实存在偏差,这时就要勇于纠正方向,重新回到做正确之事的起点上来。
“做正确的事情”和“正确的做事情”缺一不可,它们是指导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权衡和践行,你是想和我探讨关于这方面的某个具体场景下的问题吗?可以详细说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