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档商品和生活必需品在定义范畴、价格与品质、需求弹性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存在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一、定义范畴不同
1、低档商品:是指在同类商品中品质较低、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其“低档”是相对于高档商品而言的,主要从商品的质量、材质、性能、品牌价值等角度来进行评判,更多侧重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和市场定位,比如同样是手机,配置较低、功能相对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的普通品牌手机就属于低档商品。
2、生活必需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这些商品是基于人类生存和基本生活需求来确定的,涵盖了食品、衣物、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多个方面。
二、价格与品质不同
1、低档商品:通常价格较为便宜,这主要是因为其在生产成本上相对较低,可能是采用较为廉价的原材料、简单的生产工艺或者较少的品牌附加值等因素导致的,相应地,其品质也往往不如高档商品,在性能、耐用性、美观度、使用体验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但基本能满足特定的使用需求。

2、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范围较广,并非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低价格的,一些基础的、大众化的生活必需品可能价格相对亲民,如大米、面粉等粮食,普通的衣物等;但也有一些生活必需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或获取成本较高,价格可能会比较高,像药品中的部分特效药、某些特殊的医疗设备等,其品质要求是根据能否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来衡量的,而不是单纯以价格来判定,对于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来说,能够有效治疗疾病的高价药品就是生活必需品,不能因为价格高就被排除在外。
三、需求弹性不同
1、低档商品:需求弹性相对较大,因为低档商品的可替代性较强,消费者对其价格变化比较敏感,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减少购买量,转而选择其他类似但更便宜的产品或替代品;而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增加购买量,比如普通的洗发水,如果价格上升,消费者可能会考虑更换为其他品牌的低价洗发水。
2、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相对较小,由于生活必需品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即使价格上涨,人们对其的需求也不会有太大程度的减少;同样,当价格下降时,人们的购买量也不会有大幅增加,例如食品中的盐,无论价格如何变化,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生活都需要购买一定量的盐,不过,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物价飞涨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过高超出人们承受范围时,可能会出现需求的短暂减少,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低档商品与生活必需品在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消费决策和资源配置,以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和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