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和“既”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具体如下:
1、字源不同:“即”的本义为到吃饭的时间了,引申为靠近、接近等义;“既”最早见于甲骨文,像一个人吃过饭的样子,本义是已经吃完。
2、读音不同:“即”读“jí”,“既”读“jì”。
3、词性和用法不同

“即”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很快发生,相当于“就”,如“一触即发”“即兴之作”。
连词:用来强调某件事情很快即将发生,相当于“便”,如“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反而不能到达目的”。
动词:有到,开始从事,当下、目前等含义,如“即位”“即时”。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如“非此即彼”“前脚迈出大门后脚即缩回”。
“既”
形容词:指已经,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事情或状态已经完成或确定,如“既然”“既成事实”。
副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稳定,常与“已”“则”“乃”等副词连用,构成“就”的意思,如“既降复叛”“既高且大”。
动词:一般放在否定句中充当补足语,表示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的,如“适得其反”“功亏一篑”。
4、使用语境不同
“即”:多用于描述一种紧急或立即发生的情境,或者强调事情的即刻性。“闻过则喜,知过必改,有过即惩,有错必纠”,这里强调错误出现后马上进行纠正,再如“即景生情”,看到眼前的景象立刻产生相应的情感。
“既”:常用于表达对已完成的动作、状态或条件的确认和强调。“既往不咎”,对于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一如既往”,像从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它更多地侧重于对过去或既定事实的描述和评价。
以下是关于“即”和“既”的组词:
1、“即”的组词:即位、即使、即位、即景、即兴、俯拾即是、一拍即合、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不即不离、可望不可即、即事穷理、即温听厉、即鹿无虞、召之即来。
2、“既”的组词:既然、既如、既成、既望、既降复叛、既高且大、事宽则圆,何必当初、不咎既往、既往不咎、一如既往。